熟悉中国的历史的读者都知道,但凡朝代更替之时,一个新地朝代统一全国往往是遵循由北向南的顺序,既先占领北方,然后挥师南下,基本上是秋风扫落叶,一马平川。例如元朝挥师南下,很快统一全国。清朝入关后,也是很快平定南方。最近的例如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基本上是势如破竹。
可是,南方的政权想要征服北方则非常少见,屈指一数,应该只有朱元璋的明朝实现了这一逆转。因此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偏安东南的朝代,例如“东晋 ”“南唐“”南宋”等等。

偏安东南的朝代例如南宋
作为一个具有大一统思想和文化的国家,“北定中原”何尝不是每一个统治者和将领梦寐以求的心愿 ,例如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北伐,南北朝时期南宋的元嘉北伐,宋太宗时期的雍熙北伐,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等等,但是历史上的“北伐”往往都归于失败。略有争议的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其实最终也是靠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国民政府才名义上实现了统一。

张学良东北易帜
中国历史上“北伐”是个高频词汇,而基本没有听说“南伐”的说法,就是因为有南方占领北方的“北伐”旷日持久而鲜有取胜,而自北向南的军师行动往往非常顺利,很少出现变数,因此不会引起足够的讨论。那么为啥那么北伐这么难以取胜呢,我们从地理、经历、文化等方面略窥一二。
一、环境与人口因素
我们知道,中国北方气候寒冷、北方人普遍长得高大健壮,而男方人则相对瘦小,人口的身体素质就跟不上决定了南方的兵士战斗力不如北方,虽然南方也涌现国湘军、淮军等有名的军师集团,但更多是依靠的是军队的制度建设文化凝聚力等因素,单兵素质北方肯定是要优于南方的。因此才有“北方出将,南方出相”之说,比例历史上关中地区是久负盛名的兵源大仓。

南方人与北方人对比
二、经济与社会因素
北方(中原)历来为政治中心,而南方则具有重商传统,经济也相对发达,向上海、苏州、杭州、常州、扬州等历来是经济富庶之地。战争对于商业的摧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南方历来对军事行动不太感冒。北方自古以来战乱不断,而相对平稳的南方则经常出现民不习兵的情况。这里最典型的,是八国联军时期,北方的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打得不亦乐乎,而东南的几个大省则搞起了“东南互保”,极力避免卷入战乱,这就体现了南方重商不重军的传统。所以到了朝代更替之时,北方的军队南下,往往很快就能征服南方。南方的军队进攻北方则寸步难行。我们再说一说明朝的是,虽然朱元璋北伐成功赶走了蒙古人,但是几十年之后,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以摧枯拉朽之势南下占领了都城南京。

太平天国北伐
东南互保
三、地理与兵种因素
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带)以平原为主,交通相对便利,易于大兵集结和军需补给,而且北方产马,所以骑兵等军种历来强悍。南方多山地丘陵,部队组织动员运输等相对较难。且南方擅长的水站到了北方毫无用武之地。因此北方军队南征往往一泻千里,南方往往来不及组织军队抵抗就已经失利。而南方军队北伐之时,当跋山涉水赶到战场之时,北方早就组织起军队严阵以待。
转载请注明:侠客网 » 历史风云 »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只有“北伐”而没有“南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