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艺井喷式爆发来临
从2014年开始,网络综艺成为了互联网时代泛娱乐下的又一“力作”,综艺不再为各大卫视独有,网络播放平台只能购买版权充当资源集散地的时期一去不复返。
有数据显示,2016年网综深度用户中95后占超过40%的比例,随着用户年龄的年轻化、需求的多样化,电视综艺的吸引力已经不比昔日旺盛,而网络综艺对比电视综艺节目内容更活泼、开放性更高、互动方式更强。2017年上半年,约七成省级卫视环比收视呈负增长,《中国新歌声》第三季在9月29日的收视率跌破1.5%,而《中国有嘻哈》的播出在此前更是掩盖了《中国新歌声》的光芒。
网综这片土壤刚刚被开发,大量可喜成绩的出现也证明了这片土壤的“肥沃”。前不久结束总决赛的《明日之子》在腾讯视频平台播放量破40亿;势头火爆的《中国有嘻哈》在爱奇艺平台以26.8亿播放量收官;紧张刺激又烧脑的《明星大侦探》在芒果TV的总播放量也达到了30亿。
网综需要“优质原创+差异化”的内容制造
网综带来源源不断的播放流量,其炙手可热的程度直追电视综艺。然而随着各类网综的蜂拥而至,类型与内容的同质化、嘉宾重复化等现象逐渐出现,爆款和精品越来越少。不可否认明星确实能带来粉丝流量,在一定程度增加网综节目效果,但同一个明星频繁现身各大网综节目,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且这种消费架构所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其次,网综也同电视综艺一样大量引进国外综艺版权,但引进版权的红利已不明显,而翻版与模仿是否能真正让节目走得更长远?
《奔跑吧》开播五季,内容缺乏创新,透出疲乏之态,《中国新歌声》改名字后依然无法回到最初爆款的局面,虽有古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但总有例外,《爸爸去哪儿》从2013年开播到今年的第五季,线上依旧保持较高人气,除了此前电视观众的积累,就是制作方懂得适时创新,增加内容可看性,加大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
据《2016腾讯娱乐白皮书》显示,2016年网综自制节目111档,优质网综播放量门槛也被抬高到了6亿,显示网综真正的内涵就是优质原创+差异化的内容制造。爱奇艺较早的认识到IP重要性,在2014年推出自制综艺《奇葩说》,邀请各路明星坐镇,后期制作精良。节目播出后不仅反响热烈,而且每个都让人印象深刻的奇葩辩手都备受观众喜爱。节目中的辩题无一不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在网络文化深入人们生活的时代,其衍生出的话题确实具有一定的思考意义。相比购买外国版权的网综,《奇葩说》这类原创性较高的网综的内容形式发挥空间更大,创新与走心的内容也是观众们更想看到的。
一些网综为了收视率、曝光度,不断打着擦边球、加大尺度,即使这些策略可以增加一时的流量,但观众终究看着尴尬也使得它绝非长久之计,一款口碑好的网综,其内容的表达还要注重文化素养,经典的塑造绝不是无底线无节操,而是与时代融合,展现人文精神,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观众,用真情实感引发与观众的共鸣。
加大投入,用心打造
对于新成长起来并不断壮大的网综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网综开始进入大投入、大制作时代。腾讯视频设立10亿“嗨基金”;优酷土豆成立专门监制团队……基于网络散碎化、自由化的特点,面向年轻化受众,网综深入垂直用户群,从多场景、全方位挖掘潜在的用户需求,《2017综艺年中业绩报告》中显示,2017年上半年各大视频网站综艺题材总和扩充至50类,较2016年上半年增长19%,网综正走在创新探索的路上。
网综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也吸引了名嘴、金牌团队纷纷注入各家视频播放平台,像《康熙来了》制作团队为小S量身打造《姐姐好饿》;《爸爸去哪儿》制作团队亲自操刀《约吧大明星》等。互联网下的信息更新速度快,想要抓住时代节奏,制作方必须全力以赴,节目的每个环节都要精雕细琢、把握“网感”,倾听用户需求并捕捉用户感受,在节目研发制作到节目运作推广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秉承创新精神和保持艺术情操,提升节目水准打造精品。
网综试错成本小,为提供了制作方快速提升的机会,小成本小众化垂直网综也不失为一种探索方向。时下,部分网综采用星素结合或纯素,与网红的合作都为网综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此外,部分网综开始反哺台综,但成绩平平,无论从年龄段还是内容对于电视观众来讲接受度较低,正因如此,网综与台综之间的过度融合与形成合适的互补状态,有了值得探索的潜力与价值。
不可逆的IP趋势
IP孵化在各家视频播放平台的未来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只有掌握了大IP,通过IP延伸产业链,完善业务结构,让企业更加成熟,在网综井喷爆发时以更睿智的方式更优秀的作品对接屏幕另一面饱含期待的观众。
网综IP孵化过程较长,急于一时变现IP对IP自身不利,以IP为中心向外扩大IP衍生产品范围才能保护IP长久发展。有效结合上游下游,充分把握IP长效盈利点,合理发展变现渠道,才能让企业效益稳定增长。
转载请注明:侠客网 » 综艺节目 » 2017年网络综艺节目IP排行榜
发表评论